基础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关于申报2016年度“高端外国专家项关于申报2016年度“高端外国专家项关于申报2016年度“高端外国专家项关于申报2016年度“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简介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成立于1949年,属三级学科,是基础医学院最早建立的教研室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复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2年学校批准建立形态学研究室;1987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至今;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教研室现有在编教师23人,教学辅助人员4人。教师中,有国外访学一年以上经历的16人(占69.6%);有教授9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获博士学位教师22人(占95.7%);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党支部现有党员19人,支部委员会由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3人组成。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完善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以党建工作为基础,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将党建工作与推动学校、学科事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支部建设与学科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技术精湛、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支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工作。坚持服务社会,长期进行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宣传工作。依托人体解剖学展馆,坚持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工作,积极宣传健康中国理念。争先创优,支部多次被学院、学校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支部一直坚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特色,以创新求发展,为建设一流的党支部而努力奋斗。

教研室主要承担普通教育“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3门课程及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每学年总学时在5500左右。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组织学生课前献花、敬礼、默哀,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有解剖学特色的思政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近三年指导学生完成多项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人体解剖学》课程早年即为省级精品课程,目前系统解剖学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建设完毕,分别在超星和学校SPOC平台上线运行并用于辅助教学;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获学校立项,即将建设完成;注重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是首批教育部人体解剖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单位;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曾进行了6次课程改革,于2016年,在运行了多年的国内较独特的“小系统大局解”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施立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解剖学课程体系改革,其中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实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小班授课,加强和规范过程考核,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等举措;每学年都有校级以上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研或获批,并以此为基础发表多篇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论文;重视教材建设,近五年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6部,参编多部;2014年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近年来多名教师在中华医学会、中国解剖学会及黑龙江省等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2023年完成了冷藏材料库新建,增强了教学用材料的保存能力;目前正积极申请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科研究已形成稳定、具有一定特色、并处于国内先进地位的两大方向:肿瘤发生、转移和治疗机制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及神经发育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1项,厅局级课题40余项,科研经费达500余万元;发表国际论文从无到有,水平从一般到较高,近年来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8篇,(JCR 1区论文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8(中科院1区))。并获得包括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其中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国内首创的淋巴管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为学科研究特色,因该方面在国内的影响力,受主编特邀参加国内权威专著《人体解剖学》中淋巴系统的编写工作,主编出版淋巴管研究专著7部,有关淋巴管生成机制研究曾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Cancer上,被引用达150余次。

原建设的形态学研究室目前在本学科已扩展为人体结构与发育研究平台,与全院及全校师生共享并开放,本平台具备形态学标本制备、切片、染色、图像获取及分析等方面的功能;可开展细胞培养及转染,DNA、RNA、蛋白质的提取,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电泳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平台不仅为学科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基本硬件支持,同时也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形态学实验提供必要的实验环境。此外,形态学研究平台也为学校及社会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形态学研究室及人体结构与发育研究平台(本教研室)目前已培养统招硕士96人、博士46人。毕业的研究生在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有的已经晋升为院、校和厅级领导,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早在2001年即设于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2010年《黑龙江省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条例》颁布,明确该站隶属于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哈尔滨市红十字会,是哈尔滨市辖区及绥化地区唯一的遗体接受专门机构,并承担全市日常的遗体捐献登记汇总工作。从建站初年均接受捐献遗体10例,提升至近年来年接受捐献50~60例,保障了我校的教学及科学研究,以及非学历教育等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本站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宣传角膜捐献的意义,促进了我省眼角膜供体库的发展;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工作对于移风易俗、提高人民素质和改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