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 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 题词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文   |   ENGLISH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机构职能
 

 
 
 
防治研究泰斗
 
 
防治研究泰斗 杨建伯教授(1926-2019)
 

1926年10月30日杨建伯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2019年6月12日病逝,享年93岁。他是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地方病学专家,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大骨节病防治与病因研究带头人。毕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大骨节病防治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部分地区流行着一种严重疾病——大骨节病。这是一种多发性、变形性的骨关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病。该病的基本病变主要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病情严重的患儿身材矮小、畸形,甚至终生残疾。在那个大骨节病流行的年代,到处都可以听到“救救孩子们”的呼声。
  作为典型的地方病,大骨节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大骨节病的关键在预防。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措施的落实,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病区居民饮食结构和粮食来源也日益多样化,我国绝大多数病区儿童新发病例已得到持续有效控制,病情呈稳中下降或低位波动趋势,全国总体病情已基本达到控制水平。
  大骨节病从困扰大批农村地区患者,到92.8%以上病区村达到消除水平。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建伯教授见证了大骨节病数十年防治工作的艰辛历程。

  病区现场调查得来的线索

  1965年秋,杨建伯教授临危受命,毅然投身大骨节病病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中。研究组成立初期,科研设备简陋,研究工作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杨建伯教授带着助手在700多个日日夜夜里,跑遍了重病区黑龙江省尚志县的727个大骨节病村,化验分析水样、走访调查。鉴于大骨节病是“环境病”,病情呈现年度波动的现象,他们初步认为,大骨节病致病因子是生物性的。
  为了这个设想,团队历经5年时间,在山西、陕西、四川、吉林等省份进行调研。逐渐揭开大骨节病致病因子传播途径的载体是病区的玉米和小麦。5年的心血形成了《大骨节病病因流行病学5年总结》。后来,该项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972年,杨建伯教授主持了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矿区新村换粮防治实验。又用5年的时间,消灭了一个病区的大骨节病流行。

在实践中他注意到,大骨节病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自然情况下,病情会出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单一用居民患病率或儿童X线检出率指标是反映不出来的。

通过对上千个病村儿童X线手片病变部位分析,发现干骺端、骨端、骨骺和腕骨4个部位X线影像的病变与致病因子存在计量效应关系,提出判断病情变化水平的大骨节病活跃病区的概念。这一成果获得1994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监测中逐渐深入了解

  1979年-1982年,在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和卫生部的领导下,杨建伯教授担任全国永寿大骨节病综合科学考察组组长,对大骨节病基础理论和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1983年获得卫生部甲级科学技术成果奖。
   大骨节病病区主要分布在从川藏到东北的狭长地带,延长波及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覆盖我国14个省(区),366个病区市(县、旗),21267个病区村,在如此广泛而庞大的病区空间如何监测,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1990年,杨建伯教授团队制定出能够获取真实反映病情数据、可提供防治工作参考的监测方案,协助卫生部启动全国大骨节病监测工作。这是全国范围的病情监测堪称是世界和我国大骨节病研究史上的首创,连续28年取得的大骨节病病情及其影响因素监测结果,为了解病区类型、为国家重大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监测技术培训,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大骨节病防治专业技术人才。

  不断总结中继续前行


  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观察的结果中,杨建伯教授团队总结出了阻断病因进入人体而彻底控制大骨节病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可行的中国防治大骨节病策略。

1997年,中国防治大骨节病策略被纳入国家防病规划,把我国大骨节病防治工作引上了复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全国大骨节病病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至2007年,大骨节病已达到基本控制水平。

为动态了解中、老年人群大骨节病患病情况,2001年,75岁高龄的杨建伯教授率队进行19个省份考察,最先描绘出全国成人大骨节病的宏观地理分布图,对当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实施,开展大骨节病二级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区分布几乎完全重合。20世纪60年代开展工作初期,他就把同一地区两种疾病放在一起进行动态观察2015年3月总结出版了《克山病的病因与流行机制研究》专著,提出了克山病病因学说。
  在“十二五”期间,全国13个大骨节病病区省份的372个病区县(西藏54个病区县,有47个开展了自查)中,调查的1525个病区乡、5939个病区村中达到大骨节病控制标准的病区村有5775个,占全部调查病区村的97.2%,仅西藏和青海省份比例较低分别为65.2%和81.0%。    达到大骨节病消除标准的病区村有5663个,占全部调查病区村的95.4%,达到消除标准的病区村95%的比例。内蒙古的村级消除率为87.9%;西藏和青海的村级消除率较低,分别为65.2%和61.9%。

2018年12月-2019年8月,由他的学生王克维教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大骨节病是一种吃出来的骨关节病》一文,发表在知名期刊《关节炎和风湿病研讨会》杂志上。杨建伯教授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接受。

  转载自:健康报医生频道  2019-10-21 https://www.sohu.com/a/348504839_377345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所  于钧  张旭丰(文章略有补充改动) 编辑/顾月冰(实习)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邮编:150081   电话:0451-8666476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及ie9以上浏览器进行浏览